今年以来,国内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外部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国内信用状况将产生哪些新变化、新特征,哪些领域、行业需重点关注?
(相关资料图)
在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看来,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延续放缓趋势。“下一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修复,发行人经营及盈利或有望得到改善。流动性整体保持合理充裕,同时,监管部门继续将防风险作为后续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仍整体可控。”同时,闫衍强调,也要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修复仍然面临挑战,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企业融资结构分化态势明显,需持续关注债券市场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关注尾部发行人风险释放压力。
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强调,加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证监会2023年债券监管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深化债券重点风险防范化解,努力推动债券违约风险进一步收敛。
得益于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和债市风险化解及防范能力不断加强,今年以来新增违约债券及主体数量持续下降。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数据显示,年内债券新增违约规模创近8年新低。
“《报告》指出,加强风险防范化解。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加快推进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此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精准有力,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同时发行人积极采取措施缓释阶段性风险,进而使得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下降。”闫衍表示,今年以来,截至5月中旬,债券市场合计违约规模不到50亿元,同比下降超过65%,创近8年来同期水平新低;新增违约发行人数量进一步下降至3家,同比减少2家。
值得一提的是,债市“展期热潮”也仍在持续。据中诚信国际统计,截至5月中旬,债券市场已确认展期债券本息规模合计超过355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共涉及债券39只,相关发行人18家,依旧以房地产发行人为主,相关债券展期期限也有所拉长。
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降低房企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债券展期接受度有所提升,展期期限随之有所延长。
在存量风险下降的同时,信用债的新发行规模及净融资额均呈现出同比改善趋势。不过,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表示,这种边际改善主要来源于基建带动的融资,除此之外的信用债整体同比依旧收缩明显,尤其对净融资而言,同比收缩约在60%以上。信用债融资的结构性分化也在延续,增量更多集中于央企国企,民企债券融资占比不高。
就各方关注的房地产行业而言,内部结构分化态势尤为显著。去年底以来,各项支持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当前房地产行业整体呈现出温和复苏的态势,但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期。
就房企信用债而言,袁海霞表示,经营稳定、但融资受信用风险波及而暂时遇阻的优质房企,融资、销售回暖感受明显。在行业内部分化进一步加剧下,尾部房企海外债逾期风险及其可能会引发的交叉违约风险是关注重点。
“不过,房地产行业在经历2022年的一轮风险出清后,信用风险出清已进入尾声。”闫衍表示。
明珠债发行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抬升美元成本背景下,上海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债券(明珠债)成为不少企业的“心头好”。4月17日,海通证券发行全国首单券商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规模40亿元,期限3年期,发行利率为3.4%,也刷新了明珠债单笔发行的最大规模。
明珠债启动至今已有约7年时间。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22年11月发行放量前,其单月发行规模从未超过50亿元。截至目前,明珠债存量规模约820亿元,其中今年就发行了近600亿元。从发行期限来看,已发行的明珠债九成以上均为3年期,为发行人提供了较好的中期融资渠道。
“我们梳理存量离岸人民币债券发现,约110家发行人中,将近30家都是没有发行过境内债券的。且目前采用备用信用证发行方式的明珠债越来越多,已接近半数水平,有效降低了发行人融资成本。”在袁海霞看来,尽管就存量规模而言,明珠债与境内信用债、香港离岸债均相差较多,但相较于香港离岸债券,其在发行规则、资金流转等方面更具灵活性,且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明珠债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从政策方面来看,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表示,明珠债受政策支持,有提升人民币融资的职能,同时也可以作为地方政府金融创新的亮点举措。
结构性风险需重点关注
展望2023年下半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将处于一个整体可控状态。但信用风险释放延续趋缓态势并不意味着风险实质性水平的降低。
“在中国经济修复仍面临着多重内外部挑战的环境下,债券市场的结构性风险仍值得关注,如内部的内生动力不足,微观企业主体资产负债表尚未完成修复,非金融企业债务压力较高以及区域结构性债务风险凸显等。”袁海霞表示。
此外,有分析人士表示,尽管当前我国境内债券实质违约事件大幅减少,但是境内债券展期和境外债券违约事件均大幅增加,未来境内债仍有不小兑付风险。
“展期债券违约风险递延的可能性值得关注。”袁海霞强调,从以往展期债券兑付情形来看并不乐观,仅有约15%的债券完成兑付,其余或再次展期,或违约,或无信息可查。今年以来新增违约发行人均在违约前采取过展期措施,流动性风险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部分展期债券最终仍发生了违约。后续,还需要密切关注展期债券相关发行人基本面修复情况,警惕信用风险延后释放。
此外,闫衍表示,过去3年的疫情冲击导致债务风险再度上行,微观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主体中投机性及庞氏融资者比例或进一步提升,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上升,地方偿债压力较大,仍需持续关注宏观债务风险对经济修复的制约。
“应继续抓好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避免引发资产负债表收缩风险以及超预期风险引发资本市场波动。同时,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定预期,货币、财政、产业以及区域发展等调控政策需要继续增强协调性,形成促进经济回暖的合力。”闫衍说。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