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又名荀况,是我国战国末期的一位儒家代表人。可是他的思想被儒家正统思想称为“儒家异端”。到底这位学者与儒家正统思想有何不同,下面帮助大家汇总一下关于荀子的相关考点。
(资料图)
一、著作
《荀子》(《劝学》是《荀子》一书中的首篇,其中常见的考点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体现德育方法中的道德修养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二、核心思想
1.词源:最早使用“道德”一词: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值谓道德之极。
2.人性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生下来就有追逐利益的天性,顺着这种天性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
3.教育作用:社会功能——统一思想(维护统治);个体功能——化性起伪(通过教育把人性中的邪恶隐藏起来,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4.教育目的:培养大儒(大儒是指治理国家的人才,荀子认为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其思想属于社会本位论);培养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言行并重。
5.教育内容:儒家经典,荀子尤其重视《礼记》。
6.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直观性的教学原则;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7.教师的地位:荀子强调师道尊严,将教师列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中,可见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
三、与孟子的对比
区分 | 荀子 | 孟子 |
词源 | 最早提出道德一词(故学止乎礼而止已,夫是之谓道德至极) | 最早提出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人性论 | 性恶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固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 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 |
教育目的 | 培养治理国家的“大儒” | 明人伦,“大丈夫”理想人格 |
教育过程 | 闻见知行 |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数、专心致志 |
教育内容 | 儒家经典 | 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 |
以上就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荀子的相关内容,接下来用题目来测试一下自己有没有掌握吧!
四、小试牛刀
1.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说明荀子更倾向于支持人的发展动因理论是( )。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论
D.二因素论
1.【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题干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伪装的”“教育的个体功能就是将人性中的邪恶隐藏起来”,属于外铄论。A项正确。